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

~【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】~

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

【幸福心理會客室】帶著慈悲心的情緒調節

文/陳復(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)

陳妙華老師是諮商心理師,然而,她與一般心理師的差異在於,因為受教於夏允中教授,對於華人修養心理學有更深刻的體會與認識。這些年她投入慈悲心的研究,發展出佛法情緒調節修養理論,發現西方的情緒調節,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個體去除負面情緒,讓自己得到快樂;然而佛法情緒調節修養歷程,卻是將「自我」的心理狀態,轉向「無我」的心理狀態,讓情緒的開端,成為自我覺知修煉的歷程。

妙華老師從事諮商工作時,喜歡與人分享這則關於佛法的寓言故事:
有兩個主人,同樣牽著牛在斜坡的路上前行。甲主人一邊拉著牛車向上走,一邊對牛溫柔地說:「夥伴,辛苦你囉!雖然上坡很累,但我知道你力氣很大,一定拉得上去,我也會幫你。上坡後,我們再好好休息,加油!」果然,這隻牛很快就上了斜坡。乙主人則是一直猛趕著牛,邊打邊罵說:「你這隻笨牛,還不走快一點!這麼大一隻還走這麼慢!」結果,不論主人怎麼用鞭子打,怎麼用力拉,這隻牛就是不走。

透過這個故事,她想傳達:慈悲心就是感同身受並付出關懷,藉由實際行動幫助他人減輕痛苦。甲主人真誠關心牛的辛苦,並陪著牠共同面對困難,這頭牛感受到主人的關懷,就能突破難關;相對於乙主人只會責罵、毫無慈悲的作為,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結果。雖然這只是一則寓言故事,但是人與人的互動,甚或家人間的相處,都是同樣的道理。我們應該留意,自己平日的言語是否帶給人歡喜,並感染周圍的人;是否對別人的痛苦給予同理的關懷,讓他們產生蛻變的能量。這樣的觀點,也可應用到親子關係。妙華老師到學校進行親職講座時,常會問家長:你覺得自己送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是什麼?有人會說「懂得如何解決問題」、「學會生活自理」或「面對挫折」。她則覺得,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就是帶著穩定的情緒來體會孩子面對的各種學習經驗,而這其實就是慈悲心的實踐。

如今,有愈來愈多的西方科學家對佛法感到好奇,想學習慈悲的概念。
妙華老師覺得,佛法蘊含深刻智慧,更是一門「心的科學」,佛法其實與後現代諮商不謀而合,能幫助當事人看到過程中的能量。因此她在諮商的過程中,常鼓勵當事人,面對苦難的時候要覺得欣喜,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在,了解情緒的本質,才能超越它;因為苦難中必有「珍珠」,且就在自己的內裡,不假外求。

這些年蔚為風行的「正念療法」,其實正源於佛教的禪修工夫,但只學了表象皮毛,並未深入其內在精髓。因此,妙華老師提出以佛法情緒調節修養的理論與諮商,希望從慈悲心出發,使人們透過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反思,達到心靈的平靜,最終能友愛眾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福智~一個師法友完備的心靈學習環境

學習廣論的1000個好處

記得以前在培訓班時, 曾就朝禮法會的傳單, 一字字打字放到LINE, 且試擬了六個問題, 結果都沒有人作答。 由於對象是培訓人員, 於是也問到課程設計。 在此大膽分享給各位, 或許現在寫下的答案, 一年後,答案會變不同, 並非要拜託您們作答, 單純分享...

最常檢視十篇貼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