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

~【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】~

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

廣論P48L5若以九心修三摩地(奢摩他-定)乃源自P376

廣論手抄稿第十九冊P19~P55 有提及九心

廣論P48L5若以九心修三摩地(奢摩他-定)乃源自P376,原文如下:
https://youtu.be/fNI3UAOez84

http://www.mahabodhi.org/yoga/cb/C12-03.htm





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下摘述達賴喇嘛法王覺燈日光第三冊P82
初中九心:
一、內住者,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,令其攀緣內所緣境。《莊嚴經論》云:「心住內所緣。」
九住心的第一住心—內住。我們一開始修禪都屬於內住的狀態。內住的象徵是我們會發現自己有許多的妄念。一般,如果沒有刻意去注意,我們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是這麼繁多、這麼恐怖。一旦我們去修禪,去緣所緣境的時候,就會察覺自己的心很容易隨掉舉和散亂而轉移焦點,無法安住在所緣境上。正是因為我們修內住的緣故,心的掉舉和散亂才能被我們察覺到。

二、續住者,謂初所繫心令不散亂,即於所緣相續而住。如云:「其流令不散。」
第二住心—續住。因為內住時發覺掉舉和散亂非常強烈,所以就會想辦法把因掉舉和散亂而流散的心一再地抓回來,讓它專注在原來的所緣境上。一直如此練習,慢慢地,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時間就會變得長久,不會馬上流失,此時叫做續住。續住的象徵是會有一種獲得歇息的感受。

三、安住者,謂由忘念向外散時,速知散已,還復安置前所緣境。如云:「散亂速覺了,還安住所緣。」
第三住心—安住。於續住心時,心於所緣境上安住的時間要比內住心時長久,但散亂發生時,還是無法馬上察覺到;在安住心時,則能馬上察覺到散亂的發生。基本上,在安住心時,心都能緣在所緣境上,只是心偶爾會隨散亂突然流散出去,這時會以正念、正知把心抓回來。這就好像在一大群羊中,突然有兩三隻羊跑離了羊群,牧羊人會馬上把跑散的羊抓回來一樣。

四、近住者,《修次初編》說,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,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,勵力令心住前所緣。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》說,從廣大境數攝其心,令性漸細上上而住,如云:「具慧上上轉,於內攝其心。」《聲聞地》說:「先應念住,不令其心於外散動。」謂起念力,令不忘念,於外散動。
第四住心—近住。在近住心時,心幾乎不會往外散亂,也就是說,不管在緣什麼,幾乎都可以安住在所緣境上。這時候,止住力比較堅定。然而卻有粗品沉沒的危險,所以要特別小心粗品沉沒。

五、調伏者,謂由思惟正定功德,令於正定心生欣悅。如云:「次見功德故,於定心調伏。」《聲聞地》說,由色等五境、及三毒、男、女隨一之相,令心散動,先應於彼取其過患,莫由十相令心流散。
第五住心—調伏。在調伏心時,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止住力量非常強大,內心很容易往內收攝,不太容易往外流失。此時會產生中品和細品的沉沒,中品和細品的沉沒發生時,要生起強烈的正知、正念對治。

六、寂靜者,謂於散亂觀其過失,於三摩地止息不喜。如云:「觀散亂過故,止息不欣喜。」《聲聞地》說,由欲尋思等諸惡尋思,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能擾亂心,先應於彼取其過患,於諸尋思及隨煩惱不令流散。
第六住心—寂靜。調伏了中品、細品的沉沒之後,寂靜心時,就不會再產生沉沒。然而又會產生細微的掉舉,亦即心雖然是安住在所緣境上,沒有往外流失,但好像會有點動搖的感覺,心的安住力不太穩定。此時要以強烈的正知來對治細微的掉舉。

七、最極寂靜者,謂若生貪心、憂慼、惛沉、睡眠等時,能極寂靜。如云:「貪心憂等起,應如是寂靜。」《聲聞地》說,由失念故,若起如前所說尋思及隨煩惱,隨生尋斷,能不忍受。
第七住心—最極寂靜。此時,雖然沉、掉已經不會再生起,但還是要生起作意,即需要用正知、正念來做觀察,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隨沉、掉而轉。

八、專注一境者,為令任運轉故,而正策勵。如云:「次勤律儀者,由心有作行,能得任運轉。」又如《聲聞地》云:「由有作行,令無缺間,於三摩地相續而住,如是名為專注一趣。」第八心名專注一趣,即由此名易了其義。
第八住心—專注一境。一開始要緣所緣境時,行者需要刻意地去想:「我要緣這個所緣境。」一旦安住在這個善所緣上後,就不需要再去想「有沒有被沉、掉所轉」。也就是說,在還未進入狀況之前,需要去觀察;在進入狀況之後,就不需要刻意地做觀察了,可以放心隨境而住,這叫專注一趣。

九、平等住者,《修次》中說,心平等時當修等捨。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》說,由修專注一趣,能得自在任運而轉。如論云:「從修習,不行。」《聲聞地》說名等持。如云:「數修數習,數多修習為因緣故,得無功用任運轉道。由是因緣,不由加行,不由功用,心三摩地任運相續,無散亂轉,故名等持。」此中九心之名,是如《修次初編》所引,如云:「此奢摩他道,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等所說。」
第九住心—平等住。此時,內心只要一想到要緣什麼,就能很自然專注地緣住這個善所緣,而且想住多久就能夠住多久,不需要採用任何的對治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
第二、依彼引生住心次第。分三:
一、正明引生住心次第;
二、由六力成辦;
三、具四種作意。今初

中九心  (一、正明引生住心次第)
一、內住者,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,令其攀緣內所緣境。《莊嚴經論》云:「心住內所緣。」

二、續住者,謂初所繫心令不散亂,即於所緣相續而住。如云:「其流令不散。」

三、安住者,謂由忘念向外散時,速知散已,還復安置前所緣境。如云:「散亂速覺了,還安住所緣。」

四、近住者,《修次初編》說,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,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,勵力令心住前所緣。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》說,從廣大境數攝其心,令性漸細上上而住,如云:「具慧上上轉,於內攝其心。」《聲聞地》說:「先應念住,不令其心於外散動。」謂起念力,令不忘念,於外散動。

五、調伏者,謂由思惟正定功德,令於正定心生欣悅。如云:「次見功德故,於定心調伏。」《聲聞地》說,由色等五境、及三毒、男、女隨一之相,令心散動,先應於彼取其過患,莫由十相令心流散。

六、寂靜者,謂於散亂觀其過失,於三摩地止息不喜。如云:「觀散亂過故,止息不欣喜。」《聲聞地》說,由欲尋思等諸惡尋思,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能擾亂心,先應於彼取其過患,於諸尋思及隨煩惱不令流散。

七、最極寂靜者,謂若生貪心、憂慼、惛沈、睡眠等時,能極寂靜。如云:「貪心憂等起,應如是寂靜。」《聲聞地》說,由失念故,若起如前所說尋思及隨煩惱,隨生尋斷,能不忍受。

八、專注一境者,為令任運轉故,而正策勵。如云:「次勤律儀者,由心有作行,能得任運轉。」又如《聲聞地》云:「由有作行,令無缺間,於三摩地相續而住,如是名為專注一趣。」第八心名專注一趣,即由此名易了其義。

九、平等住者,《修次》中說,心平等時當修等捨。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》說,由修專注一趣,能得自在任運而轉。如論云:「從修習,不行。」《聲聞地》說名等持。如云:「數修數習,數多修習為因緣故,得無功用任運轉道。由是因緣,不由加行,不由功用,心三摩地任運相續,無散亂轉,故名等持。」此中九心之名,是如《修次初編》所引,如云:「此奢摩他道,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等所說。」


第二、由六力成辦。

力有六種:一、聽聞力,二、思惟力,三、憶念力,四、正知力,五、精進力,六、串習力。
......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福智~一個師法友完備的心靈學習環境

學習廣論的1000個好處

記得以前在培訓班時, 曾就朝禮法會的傳單, 一字字打字放到LINE, 且試擬了六個問題, 結果都沒有人作答。 由於對象是培訓人員, 於是也問到課程設計。 在此大膽分享給各位, 或許現在寫下的答案, 一年後,答案會變不同, 並非要拜託您們作答, 單純分享...

最常檢視十篇貼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