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此等之中,思唯是業而非業道,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,思行處故。貪欲等三,業道非業。」
消文:
所謂「業道」即是透過它而造業的方法之道。
「此等之中,思唯是業而非業道」~
在這所提及之十業道中,造因階段的起心動念,因位之思,本質上會造下「業」,但並非「業道」,因為光只有單純的「思」,不足以形成是一種可造下十黑業的方法,且令產生功效。
「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,思行處故。」~
但是十黑業的前七項,殺、盜、淫、妄語、離間語、粗惡語、綺語,當內心有如是錯誤的想法且有實際的犯行,這七項將造個別的業,使其生效,同時這些也是透過它而造業的方法之道。這七項代表是個別的「業」,也表示是個別的「業道」,因為個別思行皆具,業生效處。
「貪欲等三,業道非業。」~
十黑業後三種,貪嗔癡三毒,是透過它可造業的方法之道,使造業生效,所以是「業道」,不過同時也是煩惱,單純的名詞,並非是「業」,而是透過它可造業生效的一種途徑,例如殺生粗語嗔心,因為嗔而使得個別殺與粗語等身語業更究竟,不與而取邪行貪欲,因為貪而使得盜與淫等身語業更究竟,所以貪嗔癡三毒本身不代表是「業」,而是一種藉此造業,使業生效的「業道」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有師兄姐或許會問,學佛有需要搞得這麼有學問嗎?搞清楚「業」與「業道」,難道修行會更好嗎?
其實宗大師只是將存在宇宙間一種既成的事實與實相,即業果背後的理念機制告訴我們,我們或可盡己之力瞭解之,且學得一種鳥瞰式或是概括性瞭解,掌握重要精神內涵也可。
「業」與「業道」只不過是整本廣論的一小段,身為作者的宗大師,既然寫了廣論,當然也有責任將提到的業果觀念輪廓,能做個比較完整的交代與描述。
上廣論課,其實莫以文字困己,而能時常擷取重要理念,內省咀嚼而益己,重要的是福智團體師法友完備的學習環境,真的值得多多來廣結善緣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參考來源:福智官網~請問法師專區
問題:「業」和「業道」怎麼區分?《廣論》下士道所講的「貪」和中士道講的「貪」有何不同?
其中一段說明如下:
「.....所以十黑業道中,前七支是身口的行為,所以是身業與語業。因為也是思惟所依憑而產生功效的地方,所以是業道。但貪瞋邪見三者,是煩惱,所以不是業,因為業與煩惱是相違的;但這三個煩惱是思惟所憑藉能產生功效的地方,所以可以是業道。所以《廣論》說:「貪欲等三,業道非業。」.....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