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日本創立GLA的高橋信次博士與老師緣份深厚。
其一脈思想與理念,或可驗證於當今佛教思想而客觀思惟。不懂日文的我,對現今GLA網站的相關訊息,也只能徒呼負負!(還好另有英文網頁)
GLA網站: https://www.gla.or.jp/
以下參考自: http://sharelovewords.blogspot.tw/2012/07/blog-post_11.html
生死的覺醒(摘錄三) 作者 高橋信次
三、佛陀的傳道之旅
Ø 靈魂生生不息於轉生輪迴中,肉體的生與死,不過是短暫的幻象。
Ø 人的表面意識,若其波動達到合於正道的神的意識狀態時,生命裡的各種聲音就能夠出現而被自己聽見。表面意識的波動越細微,心靈深處的衡量則越正確,當此時,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,不論何時何地,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潛意識源於自己本身,所以可由內心聽到。
Ø 潛伏在心底的惡劣念頭經常是不易被人察覺的,這種惡劣念頭即稱之為「心魔」。心魔是當一個人以慾念為出發點來尋求一種超靈的力量時產生的。這時心魔往往成為該人的第二種性命而促使其依之言行。一個人成為心魔的俘虜,心和身就無法再依自己的意志來活動,命運的輪也就大大地改變了它行駛的方向,試想這是多麼危險的事。
Ø 煩惱帶給人空虛、無助的感覺,爭先恐後爭取到的名望與地位,徒然加重了肩頭的負擔,最後使心神超越於紛擾中。心靈若想獲得安逸,為有祛除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藩籬,創造出一個互助互愛的和諧社會,這樣的社會,才是天堂的寫照。
Ø 痛苦是由於執著的行為與思想所引起的。
Ø 人類背負著肉體生活著,必然會對事物起執著,但是如果了解到一切外在現象後面的空相,就能領悟為物纏缚是多麼愚昧。唯有脫離執著的痛苦,身心及週遭的調和之門才得以敞開。通常愛,都是由男女兩性發展而來。愛,正是從這種互相扶持、互相彌補,使對方復甦的關係中所產生,他同時可以發展為對鄰人、社會國家以及全體人類的愛。愛,就是促進現實世界和諧安寧所不可少的神光了。
Ø 肉體是無常的,既可說是自己的,也可說不是自己的。當初肉體得自雙親,等時日一到又將歸還大自然。一個人本應當透過己身的五官使自己的人生經驗更豐富,使心境更寬廣,但是許多人卻迷失在五官的慾望中,產生許多苦惱。
Ø 由於自己的心地與行為有了偏差,才產生受罰的念頭,心行若能守住中道,過著充滿光明的生活,就不會受他人詛咒的壞影響了。
Ø 無知就是一種缺乏智慧的現象。一個人只憑知識是無法使心神安泰的,如果將已獲得的知識配合上身心的實踐與體驗,才能將知識轉化為更深一層的智慧。
Ø 大自然對人類並無所求,它公平地施予萬物生存之道,這就是慈悲的表現。在大自然慈悲的胸懷下,人才能保有肉體生存下去,因此大自然的恩惠就是一種慈悲的凝結。人之所以具有如大自然般施恩的意本意識,就在於有空的世界,即意識界,也就是心的世界。
Ø 支配肉體的那個意識,似空實真,它就是不生不滅的人類真實的本身。(真我、自性、靈性)
Ø 肉體的支配者,可說是真正的自己。梵天、諸神都存在於意識界,那個肉體不見但卻實際存在的世界。肉體在自然界中調適地存在著。一個人死亡時,就是與自己肉體告別之時,因此肉體是無常的。
Ø 梵天界是光明的世界,那兒充滿了無法言喻的歡愉與和平。意識界的光明與否,實與一個人心胸的寬狹成正比。將來自己要歸宿的世界,實在是自己造就出來的。所以,認為五官無法接觸的事物就是不存在,這是很愚昧的想法。
Ø 怎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不被動搖,不被污染且能超越一切的慾望呢?『許多人變成慾望的俘虜,抱怨自己慾望不能滿足,於是心中充滿了憤怒、忌妒等,如此心志動搖,隨俗浮沉,變成一個極度苦惱的人。只有看破慾望為害的道理,恪守中道,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,即使對情慾,也時時存著純潔的念頭,經常規律地思維,心中充滿不偏不倚的思念,如此才能冀望心靈平靜,安如磐石,如此才不會輕易為外界的紛擾所動搖。經常把慈愛施予他人,過著和善的生活,心靈才不致被世俗所污染。又因為藉著對正法不斷的實踐與體驗,而能增長自己的智慧,達到超越一切的境界,真正稱得上是人的人,就是指對這種道理能領悟的人。』
Ø 真正的供奉,不是把物品獻給神,而在於人們實踐正確的道。不論你如何讚美神,你在供奉時只想著追求慾望的滿足,那是毫無用處的。也就是說,你不認清真正苦因之所在,無論多麼熱心地祭神,也沒有辦法了脫生死。
在我們這個世界,沒有人能獨自生存的,必須藉著他人的相互關係而生活。我們如果了解這一點,就能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,而去追求和諧的、與人互助合作的生存之道。人際關係在人的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課題。
能供奉活著的可憐的人,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供奉。人與人互相幫助、互相諧調的努力和行為,就是一種對大自然心存感謝的具體表現,與人和諧相處,就是報答大自然的一種大供奉,這種供奉才是神所稱許的。
Ø 許多人都熱衷於供奉,但只靠供奉又無法超越生死,那麼在諸神和人的世界中,哪一種人才能超越生死呢?『一個了解人生,對人生任何現象都不動搖信念,已達涅槃境地的人,他已沒有了虛飾的心,也沒有煩惱,凡事都能安心知足,這樣的人就能了脫生死。』
Ø 產生苦惱最基本的原因,即在於人不明白人生的目的與使命,因而在假我中製造許多無知的思想、行為,過著盲目的生活--------拋棄苦、樂的兩種極端思緒,經常行止觀的功夫,好好端正自己的心行,實踐正道,就能超越世上一切苦惱,也就能從生、老、病、死中求得解脫。一切的苦惱均源於偏頗的思維與行為,了解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。
Ø 所謂正確的心,即顯現在宇宙間的不偏不倚的現象中,若要將中道之法應用於生活中,唯有經常反躬自省,不斷觀察自己既往的言行與思想是否合於正道,一旦發現有偏差時,就應立刻自我警醒,以期再次行動時能避免重蹈覆轍。
中道之法就是遠離慾念而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一種法門。佛陀所悟得的道理,即在於與宇宙合而為一的思想與行為,就是解脫生死之道。
Ø 不論東西南北任何地方,都不能讓各種現象與執著動搖你的心,佔據你的心。一個立志求道的修行人,如果能集中思維不懈怠地做反省與冥想的功夫,早晚必能離開苦惱與悲哀,了脫生死。所謂八正道,就是解脫一切苦惱的捷徑。
Ø 宇宙的大法,稱為真理,領悟實踐此真理的人即是聖者。聖者無慾,充滿慈悲,對於眾生他施予無限的愛與慈悲。聖者沒有慾念,對於愛慾與生存更沒友執著之心,尤其對人生的各種障礙都能忍辱行之,不用暴力,也沒有疑惑,最後終能達到不生不滅的彼岸。
Ø 拋棄五官所引致的煩惱,不為一切所束缚,以正法做為心行的指南,如此必能超越苦樂的激流。斬斷五官產生的愛慾,遠離一切雜念,努力過清淨的生活。
Ø 不經實踐的法,容易蒙上不潔的塵埃;不經實踐的法,就像山間的滾石,隨時會墜落深崖。因此不要怠忽職志,要經常督促自己努力向道。
Ø 肉體存在於這大自然中,此肉體由幼年而少年,再成為青年壯年、老年,最後又回歸大自然中。但是支配肉體的意識,將回到意識界,不久又由於緣生的關係而轉生到現象界中。悟了道的人能自由地往來意識界和現象界,因而也就從轉生輪迴中解脫了出來。
有時候我們在旅途中,或騎馬、或騎象、或坐渡船,雖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,但乘坐的這個我沒有變,最後終能達到目的地。
肉體就是人生航路中的交通工具。如果駕馭這交通工具的心靈,能不斷地體驗正法,就能與自然相諧調而達於真正安適的境地。
導致生老病死的迷惑和痛苦的真正原因,就在於人們誤把肉體視為真正的自己,而不了解除肉體外,內在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己。
Ø 應當正確地評斷事理,正確地思維事理,正確地表達正理,正確地工作,正確地行謀生之道,正確在向正道精進,正確地把念頭置於正道上,正確地反想和冥想。你當惕勵自己以此八條正道來實踐自我。當你經過實踐而達於開悟的境界時,就會明白宇宙萬物就是自己本身。
也就是說,宇宙就在自己的心中,也就能了解到肉體不過是宇宙的縮影。因此也就不會再以渺小的五官官能來判斷事理、來製造煩惱。
體驗到至高的境界時,就自然而然地會覺察到我們現有的肉體是多麼污穢,比泥沼的污濁尤有甚之。
當我們的意識擴展到如宇宙那般寬廣時,便能領略到一切物質的慾望是多麼愚昧。
物質的慾望永無止境,然而物質本身卻是有限的存在,但沒有認真區別過這一點。
對肉體執著的人,便也執著於物。他們沒有認清肉體是不能永久存在的。當我們看穿了無常的道理後,便能了解慾望所擺佈的人,是多麼可憐。
Ø 如果我們的心不為現象界的形形色色所動搖,時時除去心上的貪與慾望,就能達到悟的境地。
在混亂的人世間能除掉種種執著的人,就能領悟這個道理,他們的心也就能恆常地得到安逸。
Ø 只要我們的心不再為世俗之物所迷惑,這本來具有的智慧就會發揮出來。
Ø 悟了道的人了解一切知識活動的層次,同時也知道一切的苦樂都關係到心的受束缚與否。這樣的人,他的智慧如泉水的湧現,永無止境。
Ø 人心因五官的煩惱,迷惑而變化無窮,一時產生的慾念即使能滿足,另一個新的慾念又會接踵而至,使你永遠達不到安逸的境地。
內心失去準繩的人,很容易為假我產生的心魔所控制,因而過著苦惱的人生。
Ø 實踐正道是需要勇氣的,而將平日點點滴滴的努力累積起來將更為重要。憑著內在豐富的智慧,除去執著的根源,是達到安逸之境的捷徑。
Ø 知識是靠觀察與聽聞而來,大體上說是由外而來。因此知識的範圍似廣實窄。
但是智慧則湧自我們心中,同時是無窮無盡的。智慧能應付瞬息變化的種種情事,但是卻不為變化所動搖,甚而能超越一切事象之外。智慧產生自不間斷的正確行為。智慧能給予人們慈悲,如處在黑暗中的人點燃法燈。所謂聖人,應當是一完成自我後,繼之為他人點燃法燈的人。
Ø 其實我們對神還有什麼祈求呢?神已賜給我們一切的東西,譬如大地、水、空氣、陽光、熱等,幾乎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種種元素,神都毫不吝惜地贈給我們了。如果誰覺得沒有領受到這些,那只表示他自己沒有創造出能領受祂們的生活與環境罷了。
Ø 懲罰是當自己的心和行為有錯誤時,由自己本身所製造出來的,神不會隨便懲罰人。
Ø 愛慾能使人的心化為一團火焰而將原有的佛性毀掉。愛慾之火一旦燃燒起來,人們就會失去自制之力,為了貪一時的快樂而走上錯誤的道路。再說愛慾會產生獨占慾,使人成為愛慾的俘擄。
在見到某一異性時,雖然沒有實際接觸,但心中已為之產生慾念,這也等於與對方通姦了一般。愛慾會在心中投影。心中只要有陰影,必然會遮去原來的靈光,苦惱即由此產生。因此抑制愛慾並遠離它,便可得到安逸與寧靜。
但是,也不能因此就在心中造成束缚,因為束缚會再心中留下一個結,這個結早晚會成為具體的行為展現出來。所以為了去除煩惱的根,必須有勇氣和決心。
Ø 一個曾有過愛慾的人,如能時常反省自心,領悟正道,不再犯同樣的錯誤,日久也能使自己的心靈達於安泰、和平的境地。
Ø 迷惑於五官的人,首先應知道心的性質,要時時督責自己不沉溺於感情中,不被愛慾所玩弄。
不應該為著自己得到的一點知識就驕矜自滿,應經常藉著正確的道理來調和心性。在思想和行為上都離不開正道,並過著清淨的生活,日久必能培養出更豐滿的心。
Ø 法不是少數人的專利,是全人類應當共享的。因此佛法的宣揚,要能及於社會大眾,才能顯其價值,使人類社會達於真正理想的境界。
Ø 人類為何還不被上主所拯救?
這不是上主所能拯救的,這一切現象的成因皆來自人們自己帶來的「業」。「業」是人類對物起執著並造作出行為的一種惡性循環現象。如果各人的「業」在轉生過程中不立刻加以修正,就無法脫離「業」造成的各種輪迴,擴及整個人類社會,若多數人皆不知修正自己的「業」,社會的混亂現象就不會消失。
「業」在遇到機緣成熟時,才會讓人覺察它的存在。因此許多人在不自覺的狀況下造業,也在不自覺的狀況下收受苦果。
Ø 正法時代是聖人出世,教化眾生,使眾生了解「業」的真相,使人們不斷修正自己業緣的一個漸入條理的時代。反之,末法時代的人,則多半忽視「業」的存在,並從而不斷造作新業,將整個社會攪得昏天黑地。
人類生存的目的,即在於不斷在轉生過程中修正自己以往盲目造下的「業」,以期脫出生死的輪迴,使自己的靈魂真正得到解脫,否則就只有再度盲目地陷入社會眾人盲目造下的「業」中,在末法時代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。
就靈魂存在的觀點來看,靈魂存在現象界中的時日越久,越能獲取生存的經驗以達和諧的境地,反之,就易受現象界中種種的物象愚弄而過著是非顛倒的生活。
Ø 就人的個體而言,一個人在生長的過程中,是屬理性的,還是感情的,還是跟他個人在轉生過程中的修行程度有關的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的處世經驗深淺與否,還是看他對己身「業」的修正有否努力而定的。
Ø 人來自自然,終將回歸自然,這現象就是再幼稚的靈魂也能理解的。但是人類,由於套上了這一個外殼,心靈就完全被矇蔽了,因而不明是非,更由於累世積聚的肉體經驗而更加的黑白顛倒,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在肉體之下了解到心靈的偉大,將心靈與肉體的關係了解透徹,就能領受到身心和諧的美妙,靈魂便能達到物我兩忘的絕佳境界。
Ø 大自然有時之於人,的確是嚴厲無比,但是人類如果能巧妙地與大自然相處的話,不但能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慈悲,同時也能由此了解自然的真諦。
Ø 調和健全的身心,是法的根本原則。
Ø 端正的思想與行為,會改變人的價值觀,使人培育出更豐盛的心。因為沒有了苦惱,心神始終安泰,光明照耀著前途,修行的喜悅,一旦融入生活中,生活便一天天地充實起來。
法存在於實踐之中,因之法燈在心中點燃後,我們就能處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中。
Ø 當偽我中的自我保存慾望能善加控制時,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感覺到善我中佛性的存在。
Ø 不論是看到或聽到任何悖理的事象,只要能依正法來思考,則此心必不會隨意被動搖,也不會產生任何悖理的行為來。
要了解,不退讓的求道心,是來自對正法的實踐。
因此我們要知道,生活的規律不在五官中顯現,而是在乎我們的心。心是一切的根本,若與一脫離正道的心為伍生活著,勢必就要與痛苦纏結在一起,就如同身上背負著一個永遠無法卸下的沉重包袱。
相反的,如果以中道之心,過著以善我為中心的生活,則心中的安寧與喜悅就會如影隨形般使自己受用不盡,甚至能與光合為一體,生活中充滿了光明的遠景。
Ø 寬容即是慈悲的表現,是引導我們從憤怒中走出來的佛光,你們一定要試圖了解一切事象產生的原因,不要中了憤怒的毒。
Ø 有智慧的人,絕不讓煩惱的火燄燃燒自己,他的生活中必有正法做支柱。
你們當藉著勇氣、毅力和智慧,控制心中的假我,以正確的善我之心來生活,這樣總有到達光明悟境的一天。一個人在知足的時後,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財寶。
這財寶就是你們在轉生過程中所應體驗到的人生智慧,那是安泰的泉源。這一智慧之門一旦開啟,一切的迷惘與煩惱都將拋入九霄雲外。
人在此時,也將能領略到那不生不滅的生之原理,了解到此刻映入眼簾的一切有形之物,終將歸於滅絕。
Ø 只會推砌美麗的辭藻而不身體力行的人,就像沒有香味的花,蜜蜂和蝴蝶是不會來眷顧的。花兒香氣四溢,生氣蓬勃,才能吸引蜜蜂和蝴蝶,從而共生共長。實踐正法可以使人重獲新生,周圍的一切也將明朗開闊。
Ø 每個人的一生中,都有著各自的使命與目的。
Ø 有智慧的人能深刻了解到知識的無崖而日益謙遜,只有愚昧的人才會利用膚淺的知識來誇耀自己。
Ø 真正的智慧是來至心靈深處,我們稱之為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這種智慧絕不是一般世俗的小聰小慧所可比擬,這種智慧是從對法的實踐而後獲得寧謐、感恩與調適的心性中湧現出來的。你們不能迷戀知識,就是把知識的領域擴大了,也不能保證你們的心一定會變得豐盈圓滿,相反的,會有可能增加迷惑、不安與混淆。知識只能說是經由智慧而產生,但並非智慧本身。
Ø 對於任何言行,均要仔細地加以觀察、分析,能據實的說、正確地做。進而在生活中努力精進於正道,不斷地禱念,不怠忽反省,使心靈保持圓滿豐盈,以享受禪定之樂。
Ø 捨棄沉溺於享樂的行為,遇到任何使自己痛苦的人事,都要能先究明前因後果,消弭發痛苦的根由,在心中繼續維護法燈的明燈。
Ø 智慧、毅力和勇氣,是確立自我,使人從迷惑的深淵中到達彼岸的憑藉。
Ø 修行的目的,是改善自己,不是戰勝他人。
Ø 所謂中道,即在於心靈與肉體達於協調,因此心靈是不能與生活脫節的。中道表現於對現實的努力,以及使心靈趨向豐盈的實踐上。
Ø 知與意本來是因慾望而產生作用。若是失去本心,知與意就會任意而行。
Ø 把平日貯存的知識與學問,靈活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,活用體驗之後就變成智慧。
Ø 要把依賴明天的心拋棄,想著還有明天的話,就會產生鬆弛的心,而以放逸的心度過今日,這樣的人就會過著愚蠢的人生。
Ø 修行者們,見定真實,無差別地抱持平等之心的修行者是謙虛的,沒有憤怒的,不自傲的,以法為心的糧食而成長著。
Ø 把正確的法作為知識解悟,獲得這個知識生活的時候,真實的智慧就會由內在的心顯現出來,後就能領悟更真實的法之價值。
Ø 無義的殺生不是正法。以生命體而存在的,其生存的本身就是他們被賦予的權利。
Ø 首先要感謝大自然所賜予的恩惠。
天降甘霖洗滌大地,而大地有給予植物生長的場所,使得大自然是如此美好。在大自然中,一切都平等存在,生物們過著快樂自足的生活。
Ø 佛的教義,不由人的知、意而改變,那是普渡全人類的真道。人不是藉著祭祀而獲得拯救的。
Ø 必須了解「心」就是永不生滅的自己本身。那個心就像大自然中的一切,在相互關聯的大調和之下,萬事萬物都是平等存在著的。
Ø 心靈以外的諸般現象都是無常不實的,即使現在擁有許多東西,但畢竟是身外之物。
Ø 太陽對一切生物都是平等對待的,從沒有任何差別待遇,它賦予大地慈愛的光與熱。
Ø 人不是靠外表來決定品味高下的,而是靠行為來確立價值的。
Ø 人因為盲目而不知愚昧之所在,若能發現錯誤而即時改過,並不再重覆錯誤的行為,這便是真正有勇氣的人。
Ø 人生的旅途並不需要你一味地前進,有時應當回過頭來看看,看自己有沒有走錯路,否則將無法抵達目的地。
Ø 知足的心,能使人脫離執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