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

~【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】~

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一種更符合新時代的佛教早晚課!感恩星雲大師貼切務實之睿知!

在2011年春,我剛接觸廣論,成為佛教徒,曾試想到或許可將早晚課,當成【觀功念恩】理念具體實踐鍛鍊課程,直至熟稔,方法如後。

如同拜懺也是將懺悔心融入其中,透由外相,一次次心續求變,洗淨內心一般。

除此外,也曾大膽思索,或可將平日閱讀而內心有感手抄等等任何文字書籍,於早晚課,一次次閱讀提醒、叮嚀自勉,或許更合用?

*********

光華雜誌29期的心聲或可成為【觀功念恩】理念具體實踐鍛鍊方法之如下:

今年(2011年)春已成為福智團體廣論學員。每次聞及日常師父曾經強調之【觀功念恩】理念。

雖認同,總覺難如上青天,因有恩念恩應當,有怨念恩,心會經歷脫層皮的糾結和痛苦!

如達賴喇嘛法王所言:西藏語中所說的「朗講」意思就是:「訓練頭腦」或「轉變心念」。

意味著一種「修心」為要的內在修為,那是透過改變態度與思考模式,而直接專注在心智本身的發展。

所以任何內心的改變調適,常無法一蹴可幾,而是一種鍛鍊蛻變的過程。

以下蔡老師的心聲或可成為【觀功念恩】理念具體實踐鍛鍊方法之一。

或許可使自己比照佛教道友般,有早晚課。但早晚課的形式可不拘。

主要訴求:讓自己早晚重新整理心緒,不斷地讓自己的心維持滿足,感恩,無愧,安祥狀態。

一次次鍛鍊心志,日日新生。

(或許非自以為是恩的恩,仍須善解之,強迫自己觀功念恩,…難啊!胡言亂語,不知對否?)

  心聲

    蔡肇祺(「光華雜誌」29期 1982夏季號)

活到這一刻所受的恩,

你以為是恩的恩,

把它憶起,

而逐項寫下,

在睡前,在醒後,

日日觀取,

使它成為你心的資糧,

你就會逐漸明白,

甚麼呌做幸福。

 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十五時三十九分

*********

後來在幾年前,於人間福報,拜讀星雲大師之「佛法真義 課誦的改良」,真的是於我心有戚戚焉!摘述部分內容如下:

https://www.merit-times.com.tw/NewsPage.aspx?Unid=445892


........然而過去的早課,一般都是誦念楞嚴咒、大悲十小咒;念了三、五十年,也不了解其中的意義,也不懂得佛法。假如你改念不同的經文,你對佛法就可以懂得很多。所以我過去主張,每一個禮拜可以讀一本經,到了一個禮拜的最後一天,就把這本經講說一下,然後再換另一部經。你能利用早課的時間閱讀經典,就是一種自我內心的調適、淨化,智慧和身心都會有進步,而不是只在口中誦念,卻不知其真義,這就減少了修行的力量。

修行法門 重在與佛印心~

這五堂功課,在中國行持了多年。不過,時代在進步,現在的五堂功課,也需要做個檢討,這些都有如法、合理嗎?一天當中,光是到殿堂與佛接心、課誦,就要三次;三次加起來至少花費五個小時左右,時間是否要那麼長,需要再研究看看。每天花這麼多時間做五堂功課,那麼寺務誰來發心服務呢?還有誦經時,需要站立誦念嗎?甚至都要跪拜唱誦嗎?修行不是要虐待自己,修行也要講究身心輕安自在,在非常舒適的狀態之下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會更有感受。

因此,關於五堂功課,不管是為了度眾、接引眾生,或是對自我的修持,我覺得課誦的改良,確有必要。例如,在時間上,如何再精簡;在意義上,可以再來研究。你說唱梵唄,也可以歌誦佛歌;你說讀經文,也可以讀論典、讀現代的作品;藉由課誦的機會,也可以跟佛陀對談、講話接心,現在的祈願,就等於過去讀告白,這都是很好的修行法門。

不過,最重要的修行法門,還是自己要能跟佛陀印心,即使是三、五分鐘,也比幾個小時的唱、念、喊、叫,更有意義。

所謂「修行」者,就是要修正不對的行為,更重要的是修心。心裡很多的汙穢、煩惱、貪瞋、愚痴,要經過修行,藉由佛法來洗滌,讓它慢慢減少,這才是做課誦的意義;而不是只在形相上的功課累積,卻不知佛法真義。因此,我們應該在精神的層次上,獲得修行的體驗,這樣才有意義,才有價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福智~一個師法友完備的心靈學習環境

學習廣論的1000個好處

記得以前在培訓班時, 曾就朝禮法會的傳單, 一字字打字放到LINE, 且試擬了六個問題, 結果都沒有人作答。 由於對象是培訓人員, 於是也問到課程設計。 在此大膽分享給各位, 或許現在寫下的答案, 一年後,答案會變不同, 並非要拜託您們作答, 單純分享...

最常檢視十篇貼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