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

~【雲端雜記本與剪貼簿】~

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

廣論原文P105L5~P106L3 快速了解 ~

~ 單純文言文 --> 白話文,進一步的意涵闡釋,請看日常師父手抄稿 ~

由自誓受而歸依者。謂由誓受依佛為師,依般涅槃為正修法,歸依僧伽為修助伴,由如是門而正歸依,如《毘奈耶廣釋》中說。


由自誓受而歸依者:癸三、自誓受。這是科判由何道理而正皈依分四之三,請參考消文(2008/08/14)

謂由誓受依佛為師:也就是說,由自己誓願歸依佛為修習導師。

依般涅槃為正修法:歸依能入般涅槃的法為真正修習的法。

歸依僧伽為修助伴:歸依僧伽為修行的助伴。

由如是門而正歸依:由以上三種途徑正確歸依。

如《毘奈耶廣釋》中說:這是《毘奈耶廣釋》當中所述說的。毘奈耶廣釋,根據英文版廣論,其梵語為विनयसूत्र टीका (Vinayasūtra ṭīkā),造者為धर्ममित्र (Dharmamitra),音譯曇摩蜜多,義譯「法友」(論師),此作品又譯名《律經大疏》,二萬一千頌,七十卷。

*****************

由不言餘而歸依者。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,諸學法者,所有勝劣,唯於三寶執為歸處,不執與此相違師等,是所應歸。


由不言餘而歸依者:癸四、不言有餘而正歸依。這是科文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分四之四。請參考消文(2008/08/14)

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:也就是說,藉由徹底認識內外道的大師、內外道的教法(以及……)。內外,指內道與外道。內道即佛道,外道即非佛道。

諸學法者,所有勝劣:(以及)內外道的僧眾等所有的優劣比較。

唯於三寶執為歸處:(確信)只有以三寶為歸依處。

不執與此相違師等,是所應歸:(而)不以與三寶相違的大師、教法和學法者為應歸依處。

對這段本文的理解──

宗大師闡釋由何道理而歸依的第四項。這段本文可算作是總說,或者為略說,從下一段此二所有差別之中起的本文則是別說,或者為廣說。

*****************
此二所有差別之中,師差別者,謂佛圓滿無邊功德,所餘大師與此相違。


消文者按,根據證成此差別的《殊勝讚》頌詞中「無過、具功德」判斷,本文之「圓滿無邊功德」應修訂為「圓滿無過功德」。英文版廣論亦如是理解,謂:

The Buddha is without fault and has perfected good qualities.

此二所有差別之中:這兩者之間的所有差別當中。消文者按,指內外道大師、教法及諸學者等之差別。

師差別者:關於(內外道)大師差別。

謂佛圓滿無過功德:就是內道大師(即佛)成就圓滿功德而且毫無過失。

所餘大師與此相違:其他(外道)大師成就的功德則既不圓滿又有過失。

對這段本文之理解──
宗大師闡釋內外道大師、教法及諸學者之差別,本段先述說大師差別方面。

*****************
殊勝讚》云:「我捨諸餘師,我歸依世尊,此何故為尊,無過具功德。」


我捨諸餘師,我歸依世尊,此何故為尊,無過具功德:我捨棄其他外道的大師而歸依佛世尊,為什麼以佛世尊為歸依處?因為佛世尊無有過失,而且具足功德。

對這段本文的理解──

宗大師引《殊勝讚》證成內外大師差別。

*****************
又云:「於餘外道教,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我,心信於依怙。如是非遍智,宗過壞其心,心壞者不見,無過大師尊。」


又云:《殊勝讚》當中又說。

於餘外道教,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我,心信於依怙:(我)對其他外道的教法,不起顛倒分別而細細思惟,我越細思惟越對所歸依境堅定信解。消文者按,這段本文我依「於餘外道教(法)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,我心信於依怙」理解。

如是非遍智,宗過壞其心,心壞者不見,無過大師尊:(外道)這種非遍智的教法,由於有過失而壞其心,因為心壞以致於看不見無過失的佛世尊。

對這段本文的理解──

宗大師繼續引《殊勝讚》證成內外道大師差別。

*****************
教差別者,謂佛聖教,由安穩道得安樂果,息生死流,淨諸煩惱,終不欺罔樂解脫者,唯一善妙,清淨罪惡,外道教法與此相違。


教差別者:(內外道)教法差別方面。

謂佛聖教:就是佛世尊的聖教。

由安穩道得安樂果:(是)經由能令身安心穩的途徑獲得無危險無憂惱的(佛)果。

息生死流:(佛聖教能)止息輪迴生死苦海之中。生死流,【陳義孝《佛學常見辭匯》】:「(喻)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淹沒。」

淨諸煩惱:(佛聖教能)淨除一切煩惱。

終不欺罔樂解脫者:絕對不欺罔希求解脫的行者。欺罔,【教育部《國語辭典》】:「說假話哄騙人。」

唯一善妙:(佛聖教是)唯一能攝受可愛果的妙法。

清淨罪惡:(佛聖教能)淨除一切罪障。

外道教法與此相違:外道教法無這些功德。

對這段本文的理解──

宗大師闡釋內外教法之差別。
*****************
如《殊勝讚》云:「何故由尊教,安樂得安樂,故於說法獅,尊教此眾生。」


如《殊勝讚》云:像《殊勝讚》當中所說。殊勝讚,請參考消文(2008/09/25)

何故由尊教,安樂得安樂:(第一種臆測,由=表所從出)為什麼由世尊的教法可以從安穩道得安樂果?(第二種臆測,由=表遵循聽從)為什麼遵循世尊的教法?(因為可以由)安穩道得安樂果。安樂得安樂,前安樂指安樂道,即大師前釋安穩道,後安樂即安樂果。

故於說法獅,尊教此眾生:說法獅,比喻佛陀說法,毫無怖畏,聲震十方,攝伏群魔,猶如獅吼降伏百獸。請參考p.00604:「以獅吼聲語,一切腦漿崩。」

對這段本文的理解──

宗大師引《殊勝讚》證成前段所闡釋的教差別內涵。
*****************
《讚應讚》亦云:「謂應趣應遮,清淨及雜染,此是雄尊語,與餘言差別。此純顯真如,彼唯欺罔法,尊語與餘言,除此須何殊。此專一妙善,彼唯障礙法,尊語與餘言,除此有何別。由彼染極染,由此能清淨,此即依怙語,與餘言差別。」僧伽差別由此能知。


《讚應讚》亦云:《讚應讚》當中也說。讚應讚,請參考消文(2008/08/13)

謂應趣應遮,清淨及雜染:也就是應趣內道教法,而應遮外道教法,內道教法清淨,而外道教法雜染。

此是雄尊語,與餘言差別:這就是大雄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的差別。雄尊,大雄世尊之略,出自【《妙法蓮華經》卷五〈從地踊出品第十五〉】:「善哉善哉,大雄世尊。」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:「佛有大力,能伏四魔,故名大雄。」

此純顯真如,彼唯欺罔法:內道教法充分顯示真如,而外道教法只是欺罔之法。

尊語與餘言,除此須何殊:佛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,單憑這點就足以分出差別矣。

此專一妙善,彼唯障礙法:內道教法是唯一能攝受可愛果的妙法,而外道教法只是障礙得可愛果的教法。

尊語與餘言,除此有何別:世尊的教法與外道的教法的不同,就在這裡。

由彼染極染,由此能清淨:依隨外道教法會受到極大染汙,而遵循內道教法能清淨雜染。

此即依怙語,與餘言差別:這就是佛世尊的教法與外道教法的差別。依怙,此中指內道所歸依境,即佛世尊。

僧伽差別由此能知:由前述種種差別自然也能夠了知僧伽差別。

對這段本文的理解──
宗大師繼續引《讚應讚》證成內外道教法差別。大師最後簡單提示由前述之大師差別與教法差別,自然也能了知僧伽差別。

*****************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福智~一個師法友完備的心靈學習環境

學習廣論的1000個好處

記得以前在培訓班時, 曾就朝禮法會的傳單, 一字字打字放到LINE, 且試擬了六個問題, 結果都沒有人作答。 由於對象是培訓人員, 於是也問到課程設計。 在此大膽分享給各位, 或許現在寫下的答案, 一年後,答案會變不同, 並非要拜託您們作答, 單純分享...

最常檢視十篇貼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