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論原文 P214L03
~P215L03
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。由其如是漸修其心,悲心若起,便能引發為利有情,希得成佛即此便足,何故於此添增上心?欲令有情得樂離苦,慈悲無量,聲聞、獨覺亦皆有之。若自荷負一切有情,與樂拔苦,則除大乘決定非有。故須發此心力强勝增上意樂。
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:
也就是說,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大悲的果。
由其如是漸修其心:
根據上面所說的次第漸漸修心。
悲心若起,便能引發為利有情,希得成佛即此便足:
如果悲心生起來,便能生起為利有情願當成佛的心,這樣條件就具足了。
何故於此添增上心:
為什麼還要添加增上意樂呢?
欲令有情得樂離苦,慈悲無量,聲聞、獨覺亦皆有之:
希望有情離苦得樂的慈無量與悲無量,聲聞與獨覺也有。
若自荷負一切有情,與樂拔苦,則除大乘決定非有:
但是如果要自己荷負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的擔子,則除了大乘之外,決定沒有其他修持的人能如此。
故須發此心力强勝增上意樂:
所以必須引發能夠使心力強盛的增上意樂。
是故僅念一切有情,云何得樂、云何離苦,非為滿足。須自至誠,荷此重擔,故當分辨此等差別。
是故僅念一切有情,云何得樂、云何離苦,非為滿足:
因此,只思惟如何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,是不夠的。
須自至誠,荷此重擔:
必須親自以至誠的心荷負這個重擔。
故當分辨此等差別:
所以,應當分辨慈悲無量與增上意樂之間的差別。
《海慧問經》云:「海慧,如有商主,或有長者,唯有一子,可悦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。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,墮不淨坑。次其童子若母若親,見彼童子墮不淨坑,見已雖發號哭憂嘆,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。
《海慧問經》云:
《海慧問經》說。
海慧,如有商主,或有長者,唯有一子:
海慧!譬如有一位商主或長者,只有一個兒子。
可悦、可愛、可惜、可意,見無違逆:
這位獨子非常惹人喜歡,凡是見到的人都不討厭他。
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,墮不淨坑:
可是由於這位獨子還很幼稚而愛好玩耍,因而掉到糞坑中。
次其童子若母若親:
然後小孩的母親和親戚。
見彼童子墮不淨坑:
見到這位童子掉進了糞坑當中。
見已雖發號哭憂嘆:
見狀雖然號啕大哭、憂傷哀嘆。
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:
可是始終沒有跳入糞坑救拔孩子出來。
次童子父來至其所,彼見一子墮不淨坑,見已急急舉止慌措,欲出其子心甚愛顧,全無嘔吐,跳不淨坑取出其子。」
次童子父來至其所:
不久,童子的父親來到這個地方。
彼見一子墮不淨坑:
他見到孩子掉落在糞坑裡。
見已急急舉止慌措:
著急得手忙腳亂的樣子。
欲出其子心甚愛顧:
想要救出孩子的心溢於言表。
全無嘔吐:
毫無畏懼糞便,令己作嘔的心理。
跳不淨坑取出其子:
跳入糞坑把孩子救了出來。
此說三界為不淨坑。獨愛一子謂諸有情,若母若親者,謂聲聞、獨覺,見諸有情墮生死中,憂慼嘆嗟然不能出。商主長者,謂諸菩薩。法譬合說。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,如母之悲,聲聞、獨覺亦皆共有。故依悲愍,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。
此說三界為不淨坑:
這段經文是如此比喻的,「三界」比喻為「不淨糞坑」。
獨愛一子謂諸有情:
「獨一愛子」比喻為「諸有情」。
若母若親者,謂聲聞、獨覺:
母親與親戚比喻為聲聞、獨覺。
見諸有情墮生死中,憂慼嘆嗟然不能出:
見童子墮不淨坑比喻如同眾有情墮生死苦海中。
若母若親見已發號哭憂嘆,然終究沒有行動,不能救出。
比喻如同聲聞獨覺見諸有情浮沉生死苦海,然無能救拔。
商主長者,謂諸菩薩:
商主或長者比喻為諸菩薩。
法譬合說:
以上是結合法義與譬喻來闡述。
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:
經文也說明獨一愛子掉落到不淨糞坑。
如母之悲,聲聞、獨覺亦皆共有:
母親見狀所生起的那種悲愍心,聲聞獨覺都有。
故依悲愍,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:
所以,應當在悲愍心之上,發起荷負度一切眾生負擔,能與樂拔苦的增上意樂。
如是若發度有情心,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。又非止此,即使證得二羅漢位,亦僅利益少數有情,利亦唯能引發解脱,不能立於一切種智。故當思惟無邊有情,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?則知唯佛方有此能,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。
如是若發度有情心:
因此,如果生起救拔有情的心。
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:
然而我現在或許尚不能圓滿利益任一位有情。
又非止此:
又非僅止於此。
即使證得二羅漢位:
即使我已證得聲聞緣覺的果位。
亦僅利益少數有情:
實際狀況也只有利益了少數有情而已。
利亦唯能引發解脱:
而且在利益有情程度上,所能利益的也只是解脫輪迴而已。
不能立於一切種智:
不能令有情立於一切種智。
故當思惟無邊有情:
所以應當思惟應利益無邊有情。
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:
那誰能夠圓滿無邊有情的現前和究竟的一切利義呢?
則知唯佛方有此能:
這樣思惟就能知道,只有佛才有這種能力。
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:
所以能夠引發為利有情故,而有希願成佛的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